
- 学校地址:雨花区桂花树街191号
- 学校特色: 艺术类
- 学校电话:0731-84127574
- 招生简章
- 招生简章
-
一、招生范围
1.桂花社区、左家塘社区、赤岗社区、曙光社区、长钢社区零散居民子女
2.建行宿舍(1、2栋)、长鑫美树园、长鑫花园、鸿景苑、佳润新城、天韵家园、融圣国际、瑞宁花园、曙光家园业主子女
二、招生对象
招收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三、所需提交材料
1、小孩预防接种卡2、学前教育登记卡。3、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原件和复印件。4、小孩及父母的户口本原件、复印件;若户口本不能证明其子女直属关系的,可提供结婚证、出生证等原件、复印件。5、出生医学证明;
四、报名流程
(1)带小孩到学校并提交学龄儿童相关资料,(2)填写新生报名表。(3)发放新生录取通知。(4)凭新生录取通知办理入学手续。
五、报名地点
带小孩及相关材料到学校教导处报名
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的相关政策规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求在流入地就学,其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要有稳定的务工单位和稳定的住所,并由其父母和监护人持户籍所在地户籍证明、身份证、从业证明、在流入地的暂住证、房屋证或租房备案登记资料及学生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向暂住地学校提出申请,凡符合条件的,学校在学额允许的条件下必须按当地适龄儿童同等对待安排入学。学校确无学位的,由其父母和监护人持以上证件向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凡符合条件的,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学一周内统筹安排相对就近入学。原则上不得跨区就读,由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学籍管理。一、招生范围
[显示全部]
1.桂花社区、左家塘社区、赤岗社区、曙光社区、长钢社区零散居民子女
2.建行宿舍(1、2栋)、长鑫美树园、长鑫花园、鸿景苑、佳润新城、天韵家园、融圣国际、瑞宁花园、曙光家园业主子女
二、招生对象
招收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三、所需提交材料
1、小孩预防接种卡2、学前教育登记卡。3、购房合同(或房产证)原件和复印件。4、小孩及父母的户口本原件、复印件;若户口本不能证明其子女直属关系的,可提供结婚证、出生证等原件、复印件。5、出生医学证明;
四、报名流程
(1)带小孩到学校并提交学龄儿童相关资料,(2)填写新生报名表。(3)发放新生录取通知。(4)凭新生录取通知办理入学手续。
五、报名地点
带小孩及相关材料到学校教导处报名
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的相关政策规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要求在流入地就学,其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要有稳定的务工单位和稳定的住所,并由其父母和监护人持户籍所在地户籍证明、身份证、从业证明、在流入地的暂住证、房屋证或租房备案登记资料及学生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向暂住地学校提出申请,凡符合条件的,学校在学额允许的条件下
- 学校介绍
-
桂花树小学创建于1927年,是一所具有近8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使学校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速轨道。 学校占地面积860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315平方米,教学班级24个,学生1300名,其中非本学区学生331人,在职教师69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1人,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52人,学历合格率达100%。教师的学科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整体素质高。 近年来,在雨花区委区政府、左家塘办事处和区教育局等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学校校园环境与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创新力度不断加强,现代教育观念快速提升,特色教育功能逐渐彰显,办学质量更是稳步提高,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 招生范围
-
1.桂花社区、左家塘社区、赤岗社区、曙光社区、长钢社区零散居民子女 2.建行宿舍(1、2栋)、长鑫美树园、长鑫花园、鸿景苑、佳润新城、天韵家园、融圣国际、瑞宁花园、曙光家园业主子女
- 入学条件
-
1、 住房(查第一监护人的房产证)在学区内的适龄儿童。 2、 户籍在学区内,父母确实无房,并实际长期与祖父母和外祖父共同居住在学区内的适龄儿童。
- 学校特色描述
-
1.人防教育特色凸现 从2001年以来,在市、区人防办和省武警总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把人防教育作为学生生存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利用课前谈话时间收看校园电视台播放人防知识内容;开设专门的人防知识课程,向学生讲解卫生防疫常识、突发应急处理措施,教给学生外伤的紧急救护处理方法;带学生到长沙市第一监狱、雨花区素质教育营地、国防教育展览馆、兵器馆等实地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上网了解人防知识等等。人防教育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学生防灾救护的生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我校的人防知识教育活动,近年来曾两次向长沙市区兄弟学校开放展示。 2.信息教育乘势而上 我校紧紧围绕“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工作目标,以“完善一套网络,构建一个库源,抓好一支队伍、实施课程整合”为落脚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点,大胆改革,积极尝试,推进了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我校从2001年起,先后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行了补充、更新、提质。学校还在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供师生及他人学习交流。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软件资源等,夯实了学校现代化的建设基础。
[显示全部]